覃晓燕,女,1974年2月出生,山西交城人,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传媒管理系教师,副教授,现任教务处副处长,山西省高校工委、山西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。
个人简历:
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,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学习,获学士学位
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,山西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,获硕士学位
2001年7月,任职于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,历任教师、高教研究室主任、教务处副处长
其间,2006年9月起,在山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
讲授课程:
《传播学》、《心理学》、《电视栏目策划》、《人力资源管理》等
论文、著作:
《浅论传播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》,《山东视听》2005年第7期。
《高职教学方法微探》,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2005年第16期。
《心理访谈:
喧嚣中的沉静》,《声屏世界》2006.4
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责任》,《山东视听》2006.5
《教师博客的传播学解读》,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》2007.4
《电视制片人应具备的四大意识》,《山东视听》2007.5
《高职高专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》,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》2007.6
《构建“学做合一”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》,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》2007年第7期。
《浅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》,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》2007年第10期。
《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》,《现代传播》2008年第1期。
《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解读》,《科学哲学研究》2010年第1期。
《博客兴起的深层动因探析》,《现代视听》2010年第1期。
《科学传播中传媒责任审视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0年第4期。
《博客传播的伦理危机》,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1期。
《博客传播对公共新闻业的构筑之思索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1年第6期。
《和谐博客媒介生态的构想》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2011年第7期。
《博客传播的价值观照》,《媒体时代》2011年第7期。
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传播学解读》,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。
《博客传播的哲学反思》,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。
科学研究:
《以“互动学习”为基点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研究》,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(2005.7)《传播学视野观照下的晋商文化研究》,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(2006.5)
《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》,山西省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(2006.12)
《科学传播与传媒责任》,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(2007.4)
《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》,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(2007.12)
《山西省传媒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》,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(2010.4)
《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》:
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(2007.12)
《媒体行为研究》:
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(2008.7)
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》:
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(2006.12)
《高职教育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》,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(2008.9)
艺术创作:
担任编导策划完成了《对话青春——卧谈文化》节目,在黄河电视台播出;
担任策划创作了宣传片《绽放的昆明》,在云南电视台播出;
完成了栏目《2008中高考时间》多期节目的策划工作,在云南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;
筹办了学院首届、第二届、第三届电视艺术节,筹办了2届全国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创作作品大赛。
获奖:
《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》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山西省首届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《再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》获山西省成人教育协会论文评选一等奖。
《》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“天煌杯”论文评选三等奖。
《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》获2007年江苏省博士论坛论文评选三等奖。
担任负责人的《电视栏目策划》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。
作为主要负责人的《影视制作核心课程教学团队》被评为山西省优质教学团队。
连续5年教师业务考核为优秀,连续被评为学院“先进工作者”;
2008年度被评为学院“三育人先进个人”与校庆工作“先进个人”;
2009年1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工委、山西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;
2009年3月被确定为山西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。
2010年1月被聘任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。
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“高职高专双师型”优秀教师。